山友户外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0832|回复: 28

关于登山原则的几篇文章(ZT)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4-28 09: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文章一

低冲击性登山(摘自《登山圣经》)

低冲击性登山的基本原则,就是经过一个地方时不要让它受扰,同时离开后不留下任何你曾经过的证据。

行进时
走在现成的路径上。不要擅自开辟迂回上山的之字形山路,否则会造成毁损。
在现成的草原路径上保持一纵列前进,碰到泥地时走过去——不是绕过去,这样路径就不至于变宽、变多。
行经没有路径的地区时,步履要轻,并且要在坚固的地面上寻找路径,如此对植物所造成的伤害最低。
如果非行经没有现成路径的植物区不可,要让大家分散开走,不要一纵列前进。这样造成的伤害较小,也较不易造成破坏。

露营地点
尽量在设施完备的露营区找个没有植物的光秃地扎营。
如果没有设施完备的露营区,雪地或岩石上是第二选择。
避免在草地上扎营;如果非如此不可,要记住:有些苔属草类比树木还要坚硬。
如果你一定要在草地上露营,动作要非常轻柔;同一地点顶多待上一、两夜。

露营炉火
用露营专用的炉具煮食,不要生火;因为捡拾柴火时会践踏地形,踩出不必要的路径,破坏这个地区的生态。

洗涤
洗涤东西时要远离营帐和水源。
少用会破坏生态的不会自然分解的肥皂,或者根本不用。
不要直接在溪流里洗东西。
尽量将水道附近的破坏减至最低;用水袋装水可以减少回到溪边汲水的次数,因而减少破坏和影响。

动物
不要喂养野生动物——不管故意喂食还是把剩余的食物留下来。
把宠物留在家里。

废弃物
把你们的垃圾连同以前登山队留下的垃圾一起打包带出山去。
适当处理你们的排泄物。

结队健行
切勿跟得太紧,给前面的队友一点空间,最好相距三至五步,不要如影随形。
切勿落后太多,以免和队友失去联络,或老是让前面的人等你赶上来。
推开挡路的树枝要放手时,务必先回头看看,切勿打到后面的队友,喊一声“小心树枝!”提醒后面的队友注意。最好直接绕开树枝或由下面钻过去,除非必须抓住树枝来做轻的确保。
停下来紧鞋带、调整背包、照相、或欣赏风景时,需让到路边去,可能的话,站在经过的队友上方。
绕过队友身旁须先征求许可,而且挑个好地点来超车,切勿用手肘硬挤上前。
和迎面而来的登山队交会时,要有礼貌。依据传统,下山队伍须让到一边,让上山队伍先行,不必中断步伐。
步伐的快慢须按计划顺利到达定点,但不可累坏动作慢的队友。如果有人赶不上,须调整队伍的步调,以免他落后太多。
千万不可让队友脱队,不论是队伍第一个或最后一个都一样。在休息处等最后一位队友赶上来,并给他时间休息。
试着让速度最慢的队友带头走在最前面,设定步伐。这种激励的方式可令慢郎中加快脚步。
不需顾虑路线寻找的长途健行或下山,须指定集合地点。要求最资深的队友领军或押后,如此可使小型登山队的成员以自己的最佳脚程前进。
要笑脸相迎;要值得人信赖。做一个讨好的健行同伴。

走山路注意事项
不跨越山路两侧的边界,以保护两侧的植物,意即成一列纵队前进。
脚步放轻。泥地和雪地的交界地区特别脆弱,春和晚秋雨季泥土尤其包含水分,容易受损,故行走须格外小心。
不之字形抄近路,以保护植物和防止侵蚀土壤。
维持清晰的山路,把垃圾捡起来。
找复原力强的地区休息,莫挑脆弱的植物带。
用眼睛欣赏或拍照留念来代替摘花或采集标本。
避免损坏河堤或溪岸,减少土壤崩蚀。
越野健行尽量挑选碎石区,避开娇弱的草地。
走过没有山路的草地时,应令队员分散开来,各走不同的路线,将草地的损害降至最低。
发表于 2004-4-28 23:0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低冲击性登山

每個人都應該好好去理解。
发表于 2004-4-28 23:2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低冲击性登山

呵呵,很提倡了人道、环保、安全呢。
发表于 2004-5-13 09:2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低冲击性登山

                  增强环保意识,从我做起,山会更美。
发表于 2004-12-22 18:5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低冲击性登山

这样的驴子才够专业,这样的驴子才是偶们拉磨的方向。
发表于 2005-8-2 16:2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低冲击性登山

眼泪的贴要顶下8D:});):8)
发表于 2005-11-8 00:3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低冲击性登山

文章二

不留下痕迹

前言
为什么不留痕迹很重要?
在边远地区旅行或宿营时,我们大部分人都遵从着熟悉的规则.我们穿上一双舒适的旧靴子,带上地图就朝山里出发了。宿营时,我们清扫出一个搭帐篷地方,搭起一个小厨房,然后当星星出现时我们点上一篝火。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些程序是宿营的全部——他们所定义的野外历险的全部。
“不留痕迹”的道德准则要求我们改变我们的定义,至少是轻微地。考虑一下,我们把靴子换成浅纹鞋底的,在安营前不“打理”地面,甚至放弃晚上的营火。
“但这是我的宿营旅行”,你会说,“为什么我应该那么麻烦地改变我一贯的行事方式?”
答案是简单的,如果我们不学会不留痕迹,那边远地区将因被爱而消失。地面在一阵阵如雷的脚步声中将变得茺芜而坚硬,野生生物将逃亡,其他人将抱怨这些被侵蚀的痕迹、噪音、垃圾以及对大地的伤害。
事实上土地拥有者和管理人员正被迫面对越来越多的人在日益减少的处于原始状态的土地上旅行。为了保护土地及其上的野生生物,同时也为了每个人的娱乐质量,管理员常常被迫制定严格的规则或通道。他们可能限制一次使用同一地点的人数。或者他们可能禁止某些形式的使用方式。
有关这种问题的一个很好的例子(和管理方案)是在Grand Teton 国家公园的寂寞湖。在离路的尽头10英里、海拔9035英尺的高处,寂寞湖是一个很相称的名字。多年来只有相当少的人历尽艰辛爬到了湖边,而这些为数甚少的人的辛苦代价便是一睹了未被破坏的孤寂且壮丽的高山景观。我们当中一些人还记得我们在水边从睡袋中欣赏日出一刻,光芒挥撒在Grand Teton 大地上的情景。
但在60年代,边远地区旅游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开发,在不到十年的时间内,参观寂寞湖及类似地区的人数每年从几百、几千上升到数万,这个湖再也不配叫它的名字了。脆弱的高山植物被践踏至再也无法长出来了。岩石、卵石遭受了无数营火的灼伤,地面上的朽木被捡得一干二净。人类及人类存在的痕迹已经成为寂寞湖的主要特征。
公园管理者们被委托保护这块土地,并限制公众野外历险的机会。他们反应说,边远地区的使用和破坏情况的全面增长是由于允许在山上过夜。他们也曾限制只在某些区域野营,这些区域大多数应于森林线以下。最终,在Teton地区生火被禁止了。如今在寂寞湖周边设有一个禁止野营的缓冲区,只限于从小径一头或从其它地方的大本营沿着小径在白天参观。这些地区正在恢复,虽然很缓慢,但也多亏了管理部门的决策。
其他野外地区也有被破坏的迹象或正处于危险中,边远地区业已成了一个人潮拥挤的地方。但“不留痕迹”的道德准则是相对于规则条例的另外一种途径。土地管理者们知道,若是人们小心留意的话,许多人都能够经过一个地方而不对其造成破坏。学习“不留痕迹”很大程度上是一个理解如何注意在边远地区旅行、野营的问题。

问题…
当人们去边远地区冒险时,他们在周围的环境中留下痕迹——这无可避免。即使是最小心、技术最娴熟的徒步旅行者也将留下脚印、排泄物及帐篷压倒的草的痕迹。在生态脆弱或使用太厉害的环境中,毁坏将是很严重的—小径破坏得太严重以至不能通行、水被人类的废弃物污染了,大量的火痕散落在营地的周围。
野生生物和旅行者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当人们靠得太近时,动物会紧张。一些动物(如熊)会变得习惯和人们相处或学会从人们扔下的没有正当处理的垃圾中找寻的食物。这样将食物和人类联系在一起,也因此导致了危险的冲突。这些动物可能会被杀死,其他为了找寻孤独的旅行者可能被垃圾和附近营房的噪声所干扰。
当我们寻找途径去减轻我们对边远地区的影响时,这本书提示了我们对野外影响的三种类型。
物理上——改变景观和土壤
生物上——干扰野生生物和植物
社会上——打扰他人
…和解决办法
为防止或减少这些不同种类的影响,我们需要知道哪些行为是正确的及哪些是有害的——简言之,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在一本《沙乡年鉴》的书中, Aldo leopold写道:“当整件事情倾向保持完整、稳定及生物群落的美好时就是对的,而当它趋向别的什么时就是错误的。”
这是一个好的开始,尤其是如果我们仍记得人类还是生物群落的一个很大部分。作为个体及作为一个社会,在很大程度上,学会不留痕迹也是保持我们自己的完整、稳定和美好。
但我们需要给“Leopold的准则加上一条推论:“在野外,区分对错不总是很清楚的。”

记得要玩得愉快
记住为什么我们要出门。我们想去体验大自然,也想在不伤害它的情况下获得在天堂中一样的乐趣。

不留痕迹的八条行为准则
当选择变得困难时,我们需要一些指导,一种简单的行为规则去保护土地,我们的自由,及我们娱乐机会。DavidCde及其他研究者们和USDA森林机构已制定七条主要的原则。我们如上了第八条——计划、准备、防止——列在最前面。
前五条是通用的——他们可应用于所有的环境,从沙漠到山顶,各种环境状况。最后三条原则比较特殊一点,他们必须让我们仔细地估计我们的环境然后做出选择。
提前计划,准备充分,防患于未然。
将噪声降至最低,尽量不引人注目。
带进则带出。
正确处置那些不能带出的东西。
让土地保持原状。
集中利用通常区域。
分散使用原始地区。
避免去那些已有轻微伤害或刚开始有使用迹象的地区。
最后三条中的含糊性使其成为了经验法则。使你的行为适合你的环境。其反面也是对的:选择适合你计划娱乐形式的环境。如果你交这些想法熟记于心且懂得如何运用他们的话,许多很细的“无痕”技术细节将运用得恰如其分。让我们从更细处分析原则6、7和8。他们让旅游者面临困难的选择——选择哪种路线,用哪儿做宿营址,怎样做到人类废弃物的最佳处置。
介是怎样区分:通常区域“和原始区域”以及两者之间的范围条件又是如何呢?通常,如果一个区域有一条公认的明显的小径,那么它必定相当普通了。如果没有小路出没有营址,那这个地方就相当地原始
普通区域的特征
你将不奇怪见到其他人
植物被践踏,小径和营址的土壤是光秃秃的而且压实了
存在一个或多个营火痕迹
从营地辐射出许多新踏出的痕迹
营地周围的树木比起四周的森林
来说显得很稀疏;钉子、带子、斧痕四处可见
宿营设备,例如:长凳子,生火的木头片,或hitching rails,可能从上一个使用者那留了下来

原始地区特征
看到其他人你会非常惊讶
在地上看不到破坏的痕迹-没有小径也没有营址,植被很一致,同周围的景观没有差别。
没有燃烧物,没有做路标的石堆,也没有宿营的痕迹
树上没有明显的锯和斧痕
没有人类活动的痕迹、垃圾或类便

轻微到中度使用区域的特征

地面植被被压平、破坏或因践踏而稀疏。可以看到一些光秃秃土壤。
可见,小径、营地或生火沟,这些特征在自然环境中很突出。
有可能见到火痕(fire ring)。
树木的低枝可能被砍下来了,树干上可能留下了锯或斧砍的痕迹。
一旦你确定一地区属于普通或原始区域,你就能找到最佳的无痕路线和宿营地点。

集中利用普通区域

在普通区域我们最大的目标是把我们的活动局限于那些已经被使用且造成伤害的地方。这样保护的周围没有被破坏的区域。而郊秃秃的被压实的常用地点经常能承受再一次使用-增加使用也不会造成进一步伤害。
●在已形成的小路上活动
●将营地设在远离水源、主道、别的宿营者 的已经有营址的地方
●包好所有
废弃物,或放置在离地表水至少200米处的洞中或放在其他生物够不着的地点
●将营地清理干净,这样其他人也将利用它而不会尝试找新的地点

分散利用原始地区

在原始地区的主要目的是减少践踏,经及通过分散在一个下面活动或寻找可承受表面而减少其他方面的伤害。这就防止其他人跟随你的脚步,因而减少任何旅行路线或营址的重复使用。
●旅游团人数不要太多,两至六个人紧好,不要超过10人(当组织大团体旅游时,应特别注意减少破坏)。
●当偏离小径时,应分散行动以便没人重复别人的脚印。或沿承受能力强的表面行进,如沙地、砾石、暴露的河床。避免陡坡。
●在承受力强的地面或在生长抗践踏的植物区域,例如干草的地方扎营。
●频繁移动营地,如果可能的话一天一次。避免重复走相同地带。
●尽量不生火。如果很必要的话,使用一个火盆或生一个土堆火(Mound fire P54-55)
●尽可能随时带走所有的废弃物。
●在边远的地区,将人类排泄物在一个远离路的地点(远离营地和水源)用土掩盖起来。如果可能被人发现,就用一猫洞。(cat hole P61)
●当拆帐蓬时不留下你住过的痕迹。松散被压平的草,用树叶和枯枝覆盖住光秃秃的地方,拾起所有的垃圾。
●避免使用哪些已经微受伤或刚出现使用迹象的区域。
●在刚开始出现破坏的区域我们要做到避免增加伤害,让这些地方得到恢复。
●远离不明显的小径。

Leave-No-Trace技术

这本书介绍了在户外旅游和野营时不留痕迹的各种方法之间的紧密关系。在这里所涉及的技能和行为是基于各种常识和野外研究。他们不需要为舒适和便利作出任何实质上的牺牲,也不需在一些高级的道德准则方面作一些改变或打上折扣。相反,我们提供了一毓的选择,无论什么时候都可能帮助你面对各种自然环境,特殊情形以及独一无二或难以预料到的挑战。
学会不留痕迹,最重要的是去了解适应不同环境下的不同技术。一双很适合登冰山的靴子将会对一些湿地造成破坏。在旅游密度高的区域,它们的好的扎营地点也是远不相同的。
简而言之,对于一个不留痕迹的旅行者来说,最重要的特征便是能够适应自己的环境。而且这与其说是一种技能或专业知识的话还不如说它是一种态度。这是种思想框架,这种框架是建立在对土地,及者栖息者以及其它游人的一种了解和尊重基础上的。如果你心怀敬意,那么下面所说的各种技术就自然在运作了。
旅行计划
计划一次野外旅行是一让人享受的过程,也是一个需要在出发前不断考虑的过程。我们仔细研究地图、风干帐蓬,穿上一双旧的磨损的鞋在房屋周围适应性地走走。这些例行公事像其本身一样是非常有的并且是旅行成功的基础,并且不管你是以乐趣,冒险,安全性或不留痕迹――或以上所有这些来衡量你的成功。要把任何旅行都做得最好,你就应遵循这个信条:“计划、准备、防止”。

提前计划

去野外旅游的第一步就是要决定去哪儿和什么时候出发。一个好的计划关键在于自己要清楚你此行的目的。你对那个地方了解得越多,你就越能更好地做到真正的不留痕迹。在你选定路线之前,你需要了解当地的天气,野生生物及娱乐方式。阅读导游手册和有关杂志文章,察看地图,电话访问或提前写下当地的有关资料。然后考虑以下诸多因素。
●大多数野外景点,在复秋两季去的人最多。路线和野营地在周未和假日最为紧张。另外80%的野外娱乐场所的使用都集中在仅占其面积20%的地方。根据你每次出行的目的选择最适宜的地方和时间,当你很看重清静时,那就选在非周未,或在非旅游的旺季出发,或者寻找一个使用不那么频繁的地方,当你更着重于一个特殊活动时,就应该考虑去一个对破坏不很敏感的地方。比如,想骑山地车锻炼车技就应避免去比较繁忙或泥泞的小路。
●避免到土壤和小路都很潮湿的野外旅行。这种情形出现在春雪消融的时候,也会随着海拔、纬度及雨季不断变化。
●避免在敏感的季节穿过重要的野生动物栖息地带例如筑巢和繁殖地产,行前要了解一个区域的生态以免引起无意识的伤害。
●选择好地点和路径以适合你游玩的方式。尽量避免因时间和地点不合而引起与不同类型使用之间的矛盾。

准备充分

带上合适的装备,衣物以及充足的食物,你就可以放松去享受你的旅途了。准备充分的旅游者常常也对土地破坏减少。例如,如果碰上下雨天那么上一双防雨靴就可以不会因小径泥泞而踩坏的地方了。还有,带上一顶好的帐蓬、雨衣和特殊用途的衣服就可以省却了生火的必要。
●尽可能不引人注目,选择一些暗淡的,跟岩石、土壤接近颜色的衣服、帐蓬和背包(但是狩猎季节应穿亮黄色的保证安全)。
●拟定一份清单,注明边远地区旅行所必备条款,并在每次旅行打包之前参考它。不留痕迹并不需要特殊装备,但有两项却是不可少的,即一把挖鼠洞用的泥刀和一些收集垃圾用的塑料袋。如果你要把你所有的食物装在这些塑料袋中,那么当这些食物被吃完后,你可用这些袋子收集垃圾。
●确保你所有的装备都是完好可用的并在你出发前保证所有装备都已安置妥当。为你持久的行程,要携带一个额外或可替用的炉子以避免备餐时过多依赖一个火炉。
●若是一个较长时间的旅行,就买一个洁水过滤器,并学习使用和清理它。
●预算并事先打包每一个人所需的食物量。这就避免了携带剩余食品-这一令人不愉快的事情。当旅行时带有畜生,要决定好为每一动物所应携带的食物量。
防患于未然

他们事先预防对土地和当地居民可能造成的危害与危害发生后再去解决问题相比要容易得多。这有一些简单的预防措施,每个人在出发前都应采取这些措施。
打电话或去信向土地管理者询问一些特别的规定、许可及费用。弄清楚那儿是否介绍、推荐一些适用于当地的独特的保护措施。
关注天气预报,并制定或改变相应的旅行计划。
迅速列出一个不需要携带物品的清单。要些东西最好是留在家里。如:瓶装或听装的食品、一些铝制品、锯子、枪支(如果不是打猎)、收音机、录音机或CD机、电线、钉子、宠物等。

放轻脚步

大多数在娱乐时引起的植被大面积破坏是由于人为的践踏。1977年William Harlow 博士从一只传统靴子的鞋纹里刮下了携带的泥土,把它晒干并称重——总重稍超过一盎司。假设平均每步跨幅位为2.5英尺,Harlow 博士计算出一个旅行者行走一英里要留下大约120磅的表土,这容易对土地形成侵蚀性的伤害。
Harlow 博士的实验不能代表典型的道路条件,但在某些我们过分使用的娱乐区,它却能给我们对道路的破坏提供有力的说明。
浅纹鞋底不易沾上泥土,而且对土壤及植被的损伤较小,一般说来,徒步旅行者应有一双跑鞋或带有十字导流槽的运动鞋,这类鞋轻便、利于减轻疲劳,而且比皮靴干得快,如果你的要求更高,可选择一双轻型或超轻型鞋。大部分型号都是以浅纹为特征。
一双浅纹鞋的特征
穿着舒适
防水或表面防水
外底“ Z”型浅纹,加强附着力
稳定的有缓冲的踝部支撑和良好的弧形支撑垫

外来植物
植物学家在讲到外来植物时,他们指的是被引进、非本地的植物品种,照定义上看,大多数外来植物都是搭便车旅行的一流高手。他们的刺果粘在人们的衣服或头发上,或是种子钻进衣兜或包里。或是整株植物被连根拔起,缠在汽车的车轴或消音器上。(便完成了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的旅行)。外来植物越过了其自然植物群落界限,由此它们很可能造成一些麻烦。许多外来植物对野生动物和家畜有害,一些外来植物的营养不如本地饲料丰富,另一些则是对饲养动物有毒,少数,比如有名的Knapweed则会绞住动物的肠子使之窒息死亡。
土地所有者和管理人员每年花数百万美圆设法限制那些有毒杂草的蔓延。他们面对外来植物侵入的威胁,采取的对策是限制或停止户外娱乐活动。但是户外活动者只要仔细检查他们的车、衣服、行李,也可以阻止外来植物的入侵。记住:一棵种子能感染整个新地区。
在离家前,要检查你的车上所附着的野草,检查你衣服上的刺球和种子。看一看裤脚口、衣兜、短袜和鞋带。
山地自行车和越野汽车也会挂上野草,要仔细看清车轮,链圈、链齿上的附着物。
在把船拖出水前,检查船体、引擎、螺旋桨上依附的水草和水生植物(如斑纹淡菜)。不要把水、活饵或鱼从某地运往另一处。
在把动物装进拖车前,仔细检查你的运载箱,特别是动物尾部、鬃毛和腿部所附带的刺球和种子,喂给动物的食物也应不用杂草和种子。
当食用水果、蔬菜、带壳的种子(例如向日葵)时我们丢弃了核、果芯、坚硬的外皮、水果皮、壳以及其它东西。应该把这些垃圾收集起来。
路线选择

大多数旅游者很少偏离已有的小路。从不留痕迹的观点是应当被赞赏的。人们应该象走走廊一样尽量走小路,从而留下大片相对没有走过的土地。在多达80%的野外场所中,其使用面积仅集中在20%的区域中。换句话说,大多数人不仅坚持走现成的小路,而且他们也喜欢大多数已开发的旅游路线。
在普通区域

选择好的路线意味着力图减少对已存道路的毁坏,尤其是对那些已有修饰迹象或繁忙景象的旅游区。
避免走潮湿的小径,注意天气预报。
沿着路线前进。别在爬坡或下坡时走捷径。别企图绕开泥泞的小路。
大家排好队依次而行。
如果小路变得不明显了,可以暂停下来,向你前进的方向勘察一下,找到一条最结实好走的路。
在行人较多的路上,休息时最好选择一处地表承受力比较强的地方,在附近选择一个较坚固的休息场所-突出的岩石,河岸的砾石滩,沙地或干草地等。
在穿越私人地产时应征得主人的同意。当你离开也别忘了关好大门。

在原始地带
在那种人迹罕至的地方,野外旅行要求有特别的提防并且小心对待。
选择一条地表承受力强的路线。寻找那种有鹅卵石、光滑石块、沙地、砾石地和雪地的地方。砾石地或河岸的沙滩以及湖岸都是不错的自动选择对象。尽量呆在洪水线以下。
保持既定活动路线不变,除非你的野外旅行会给植被和土壤造成更大的破坏的话。
如果没有坚固的地表路线可供选择的话,让你的队伍分散开来以确保大家不要沿着一条路前进。
将团体的规模尽量压小-少于十人。
除非遇到特殊情况,平时尽量避免在你们旅行路线上留下记号。不要在树上刻标记,也别堆石标,制作旗号或用石头标记箭头,不要扬起满天的尘土。

文化艺术品
在偏远地区旅行,不时会碰到围成圈的石砌帐蓬,古人的墓地,史前的矛和箭,岩石雕刻-特别是在西南部的沙漠或峡谷,常常能发现陶器碎片和毁灭了的石层和村庄的痕迹,这些人造东西就如同鸟语花香一样成为风景的一部分。
让所有的文化艺术品和建筑物完好无损。手上的污渍会使石头和其它东西的表面变色,所以不要去触摸陶瓷、石画和雕刻。在联邦和大部分州的景点中,收集人工制品(和)化石都是被禁止的。
在远离历史景点和文化景点的地方宿营。当经过这些景点时,应轻手轻脚。如果你碰巧有了新发现,应在你的地图上作记号,并且标出各种细节性的方位以便下次再找。把这些新的发现向当地的管理机构办公室报告或向附近的大学考古系报告。
原住民
一些地方保留了传统的甚至是古老的生活方式,且这些生活方式仍然盛行。分布在北极、西南和其他地区的原住民至今还把狩猎、捕鱼、采集野生植物当作一种受人尊敬和优先的生活方式。
去一个地方旅游,应当尊敬当地人,尊重他们的信仰、语言、风俗及历史。在去那之前应了解他们的文化,懂得去遵守他们的部落规章。
在通过部落或村庄之前应得到允许
照相前需征得同意
由于每个地方都有它特定的生活方式,因此没有得到邀请就不要打猎或采集其他食物
把噪音降到最低
安静在偏远的野外是一个很明显的特征,尤其对于那些听惯了电话铃声、电视嘈杂声、交通的鸣笛及震动声的人们来说。近来在对Glacier国家公园的一系列研究中发现,白天的噪音标准低达20分贝。作为全美最安静的地方——Dinosaur国家纪念碑的噪音为11分贝。(作为比较,普通的口哨声大约为15到30分贝)
还记得我们在前言中所提到的社会影响吗?在边远山区旅行的人们经常产生一些噪音:不必要的呼叫声、口哨声、枪声和其他不好的杂音。这些都可能扰乱他人的清幽心境或和平、宁静的环境。
所以要宁静的走入山区,就要把收音机、随身听、CD机、耳机等留在家里。要知道声音在风中、湖水中以及在任何空旷的地域都能很好地传播。噪音可能在傍晚和清晨更容易打扰他人。
当我们在有熊出没的地区旅行时,额外的噪声:掌声、歌声或任何金属声都是允许的。要想在熊居住区更安全的旅行,请参阅——“警惕熊”一书,它能提供给你更好的建议。
选择营址
多数的边远地区露营地并不是由野营者用铁锹和锯床挖出来的,而通常是纯粹的凹痕的造成的。任何人,似乎都看得出来一个合适的露营点应是这个样子的:平坦、利于排水的地面;遮风挡日;近离清洁水;或者,幸运的话,是处令人愉快的风景。在人流很大的地区,疲劳的旅行者会多增列一条即-可靠性。在选择一个合适的无痕迹营地时这些因素几乎扮演着同样的角色,只不过考虑的角度不同方便没有损害控制显得重要。平坦、排水好的地面也许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夜宿,但它也要求非“工程性”的(诸如挖壕沟排水帐蓬上的流水),而且它应是少一点腐蚀危害。近似的说,挨近清洁水源对饮用和食用都是重要的。但是要着重于“清洁”而非“距离近”。从根上说,要是水是被污染的水,距离近又有什么用呢?保持一条溪流或湖泊勉受沾污的关键是露营地远离它-至少离水边200英尺的距离。
当你不能决定是否利用一位置时,要一点一点地观察这一地点。(要在一天结束时留出充足的时间做这一事情――疲惫或白天跑得精疲力竭是选择一个营地时的不得借口)
●这一地点以前曾被用过吗?利用的程度是严重、适中、轻微,还是根本就没有?
●土壤和植被抗踩度如何?是有耐性的地表吗?是沙地、砾石,还是可用的岩石?
●那里有泾流、浸蚀、水污染的迹象吗?
●若你需要一堆火时,有落地的大量枯木吗?
●试问,当我离开这地方时,这会有我驻营的痕迹吗?

在有名气的地方
在那些曾被开发过的、过度利用的地点,主要的问题是去限制搭帐蓬,足迹交通和由于以前开发而造成危害的这一区域的其它形式的利用,旨在于防止进一步的损害。
●营地设定在哪儿,要服从以规则。
●寻找一个平坦、排水好的帐蓬的但应使它远离水源,小径和其它营友至少200英尺。也许不可能找到一个现存的地点能满足所有的这些条目(崎岖的地形也许限制了衙适的地点),但是要去四周看看,而不是只停在最方便的地点。反你的帐蓬搭在一个空的泥土上,构造门和可能的交通模式以避开植物依旧可能延展的地区。
●避开人为干挠很少的或没有公开化的地点。
●搭营远离其它营友,或者搭你的帐蓬要避开邻居,在营内保持安静。
●在树苗附近行走要特别当心。
●离开时,要使那个地点比你发现它时更好。捡起草片。若有火苗,要息灭它,反石块放在合适的位置,并分散火灰。
在原始的地方
在这些地方,很少或没有以前使用的迹象,主要的问题是应注意在一个宽阔的地域分散使用以便单一的一片地方不被过多的糟蹋或干挠。那些耐压或抗踩的地表,若可以得有和的话,不妨集中利用。
●寻找一个平坦,利于排水的地点,最好是在沙地、砾石、床岩或干草坪上。
●保持岩石、木桩和其它物体在合适的位置。如果必需移动一块岩石或木桩时,当离开时要把它们放回到原位。
●散开搭营有利于避免过度集中在一点。
●要在远离帐蓬至少100丈的耐压的地面上野炊或吃饭。要尽量减少帐蓬和厨灶间的痕迹。要避免形成一条路,在使用频繁地区间的旅行每次要走不同路线。要注意你的步履尽量减少踩痕。
●寻找动物的足迹,吼叫声和采食的迹象。不要在动物频繁出没的地区搭营。
●尽量消除磨损和撕裂树木,不要在树上拉吊床,不要砍树枝爬树或毫无意义的毁坏树皮。
●保持帐蓬清洁,以防由于食物气味垃圾而引招动物。
●当收帐离开时,要驱散被踏踩过地面上的树叶、松针和其它自然形成的碎片。用一根棍子或者你的手指,把搭过帐蓬的地面上的草弄蓬松。再最后看看那些干草,踏过的地面以及你曾拜访过的其它视点。在你呆过的地方不留下任何痕迹你就减少了其它游客在同一地点搭营的可能性。
边远区的厨灶
今天边远地区的厨灶是携带高度方便的-一个小炉子和燃气瓶一列相互套入的锅和一个即能当煮锅又能作器皿用的罐子,另加一个水壶。较大一点的炉子可用驼畜和船工来携带,但基本的装备是相同的。这种自配的厨灶为边远地区的旅行者在选择生灶点供宿的问题上提供了很大的自由性,无论是在有名的开发区还是原始的区域。
在开发过的地区
在已存的火堆旁或能很好被利用的位置中央建立厨灶。炉子的底部要在一块大岩石或一片沙土上。 在熊的栖息地,野炊和搭帐蓬间应至少200丈的距离(上风向)。
在原始区域
寻找一块耐压的地面,诸如一块大岩石,一片沙地或砾石,或者一片高水位下的海滩。四人以上的应该限制生灶的次数,尽量减少厨灶附近被踩踏的面积。人多的组应该分成几对或三人组,分开建立厨灶。
无痕迹之餐
●进餐时通常要打开包,挑物品和分散物品。要尽量把这些东西包含在像一片沙地或一个大而扁平的岩石之类的坚硬地点的限度内。有一些人就铺开一小块粗帆布或灯丝地布(大约30平方英寸),把他们的厨具和食物摆在上面。
●要把火炉摆在一块稳固、平坦的地面上,要避风并远离诸如衣服、帐蓬和干硬的植物一类的易燃物。
●当为了煮饭或洗物而挖湖和溪流取水时,要用清洁的罐子。使用水袋以减轻食物的携带,还机器人 水源取水。
●在加要煮食物前,应沸煮未经处理的水约5分钟,以杀死水中的微生物种。
●用塑料网刷清洗罐子和壶;肥皂是不必要的。捡出饭粒和食渣并打装在双层塑料袋中。在远离营帐点200丈和远离水源处至少200英尺以外的地面上分散洗刷用水。如果以后在原地建一堆火用以烧掉食物残渣时,可把洗涮水倒在已建过的火堆上。
●要考虑把你的火炉放在你包裹的底层(或者在家时你确信你不用它来煮水渴或者加热一块肉以消除低温的话)只吃已备好的食品

(摘自新郎山野论坛 musar 原作 提交时间2001年月21日 )
发表于 2005-11-8 01:0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登山的一些原则

文章三

【轉貼】生態登山的七個原則

資料來源:台灣生態登山學校 ( http://www.mtschool.org/ ) ....同意轉貼磨房

◎生態登山原則的出現

自從民國60年代的百岳風潮出現之後,攻山頭的文化在台灣山岳界的影響力似乎超過人們的想像,在百岳爬完之後,可以再爬一次、二次,或者改爬150岳,甚至有其他的名山、小百岳的陸續出現,台灣的登山界,似乎對「山頭」有著特別的情有獨鍾。

有別於社會團體,大專院校的登山社團在彼此的榮譽感競爭之下,在百岳之外開闢了另外的戰場,也就是「新路線」的開發,在「區域」的概念下,一一踏查該區域中的山脈、溪谷以及人文遺跡。台灣登山者的腳步,也從傳統的百岳路線,進而擴散到更偏遠、更廣大的台灣山岳之中。

當更多人在政府推動國內觀光的同時,更多的登山者走過百岳名山的生態之中,而新路線的開發,也讓更多人開始進入一些原本幾乎沒有人煙的生態區域之中,登山者與當地生態環境的關係,應該成為一個被重視的課題,來嚴肅地對待。究竟登山者對當地生態帶來了何種程度的影響,台灣目前似乎還缺少足夠的本土實證研究資料,然而,登山者的登山行為如何對環境帶來最小的衝擊,在國外已經有相當完整的研究與經驗。

因此,台灣生態登山學校便希望對國外的理論與經驗以及台灣的環境與實踐情況進行一個簡單的討論,希望登山者在遙望山頭之際,也能夠重新看見登山鞋腳下的世界,思考如何善待這腳下的世界,而這樣一個對生態環境具有反省意涵的登山行為,我們則稱之為「生態登山」。

首先,我們先來回顧一下國外的相關經驗。

在經過早期的大量砍伐、採礦、開墾之後,美國國會在1964年通過一項重要的法案,稱為「荒野保護法案」(Wilderness Act),將美國境內九百多萬公頃的土地劃入「荒野保護體系」(Wilderness Preservation System),一直到1998這保護區的面積則擴展到一億三百萬公頃,分別隸屬於國家公園、森林局、野生動物保護局等等。然而,當生態環境保護的浪潮興起,進入荒野中從事休閒活動的人口也逐漸倍增,根據計算,從1964年法案通過一直到1994年這30年間,進入荒野從事休閒的人口足足成長了六倍之多,一年達到一千七百萬人次(Cole, 1996),不只是從事荒野休閒的人數大量增加,近年來的休閒觀念與方式也和從前有了一些改變,「現在的野外休閒者比較不喜歡去一些缺乏維護的步道,也不願意讓倒木任意橫躺在路中,現在的休閒者對於更舒適的方式以及更便利的交通易達性,有更強烈的興趣。」(Cole, 1996)

就在荒野休閒人口急遽增加的情況下,美國的許多荒野開始遭受前所未有的影響:湖水受到嚴重污染、步道的土壤嚴重侵蝕流失、營地植被裸露、垃圾散落四處、避難休息小屋四處林立。面對這樣的荒野過度使用與濫用的情況,相關主管單位可以採取二種應對方法,一個是加強對荒野的管制,將相關地區加以封閉,另外一種則是教育,讓荒野的使用者看見更好的使用方式。於是在1982年,美國的森林局職員創Tom Alt創造了一套「沒有痕跡」(No Trace)以及「不留下痕跡」(Leave No Trace)等相關的教育課程,希望改變荒野休閒者的休閒習慣,而減少對環境的影響(McGivney, 1998)。也是在這波浪潮之下,例如「除了足跡,什麼都不留;除了攝影,什麼都不取」、「不留下任何垃圾」等等的標語成為人人朗朗上口的口號。

雖然相關課程帶來很大的迴響,然而由於缺乏客觀的研究以及統一的說法,相關的環境教育訊息顯的相當紛亂,讓教育者無法有一個整體的說法與理念,於是在1993年美國政府的四個相關部門,包括國家森林局(U.S Forest Service)、國家公園局(National Park Service)、土地管理局(Bureau of Land Management)、國家魚類與野生動物保護局(U.S Fish and Wildlife Service)以及民間的非營利團體「國家戶外領導學校」(NLOS, National Outdoor Leadership School),共同簽署了一份備忘錄,承諾共同發展並推廣「不留下痕跡」(Leave No Trace,簡稱LNT)的教育課程(McGivney, 1998)。於是,在NOLS以及各部門結合資深的生態學專家與登山輔導員、森林處職員等專業人才,發展出LNT的六大要點,並以此作為日後推廣的統一版本。

到了1993年的戶外休閒高峰會議,在NOLS的號召之下,為了推廣LNT的理念,募款成立了「LNT. Inc」非營利組織,透過組織與專職人員讓教育推廣更有效率。

LNT成立之後,增修了部分內容,便成為今天生態登山的七大要點(LNT官方網站http://www.lnt.org/)

◎生態登山原則的內容與討論

一、事前充分的計畫與準備
1. 必須瞭解你即將前往旅行的地區獨特的生態環境狀況,以及相關的特殊管制規定。
2. 對於嚴峻的氣候、可能的危險以及緊急事故的應變要有充分的準備。
3. 規劃你的旅行日期,避開尖峰的熱門時段,降低對當地環境的集中負荷。
4. 以小隊伍的方式進行旅行,將大團體拆成4-6人的小隊伍。
5. 使用地圖與指北針定位,減少路標、旗幟或岩壁圖說的使用。

討論:
要完成一趟具有生態登山意識的登山行程,事前的溝通與共識是成功的關鍵。就如McGivney(1998)所說,大部分的人其實都願意為生態的保護盡一份心力,只不過不清楚怎樣做才是對的,就好像急救一樣,每個人都希望對傷者有所幫助,但錯誤的知識與觀念,反而讓好意徒增傷害。因此,如果每一支隊伍在上山之前的行前會議之中,領隊能夠引導隊員至生態登山的方向,喚起大家對山林原本的熱情,達成共識之後,進行生態登山式的攀登,便水到渠成,甚至隊員的熱情還比領隊來的強烈。

達成共識之後,便需按照生態登山的原則,進行器材、行程以及裝備、糧食的準備,例如事前收集相關資料,瞭解當地是否有特別容易受到影響的生態環境,以避免在不知情的狀況下造成傷害。並事先瞭解行程當地的生態特性,據此來安排適合的活動型態,例如是否紮營、是否生火、是否避開尖峰時段、避免大團體等等。裝備部分則需攜帶相關的小鏟子、濾網等等。

因此,關於事前準備的部分,其實在台灣的情況與國外的情況並沒有太大的落差,幾乎可以完全應用在台灣的登山環境與文化之中。

二、在能夠永續的地點上旅行和露營
1. 永續的地點包括既有設計好的步道、露營區、岩石地、礫石地、乾草原或者雪地。
2. 露營至少要遠離湖岸或河岸60公尺遠的距離以保護當地的水生環境。
3. 好的紮營地點是用「尋找」而來的,而非「創造」出來的,紮營在與一般不同的地點是沒有必要的。

在較熱門的旅行地點時:
1. 集中在既有的步道系統與紮營地點活動
2. 沿著既有的步道中央行走,踏著相同的足跡前進,就算是積水或泥濘也不改變步徑。
3. 盡量縮小營地的規模,盡量在植被已經消失的地方進行活動,而不要再製造另一個沒有植被的地方。

在較原始而少人去的地點旅行時:
1. 盡量分散人為的使用與干擾,避免製造出新的路徑與營地
2. 盡量避免紮營或使用那些人為干擾對生態剛開始產生衝擊的地點,避免衝擊的擴大與持續。

關於紮營

台灣傳統登山文化中,對於紮營地點的選擇基本上是以安全與舒適為主要的考量,並沒有對生態環境給予太大的關懷。在傳統的百岳路線上,基本上已經有許多的傳統營地,為了避免增加對環境的影響,使用舊有的營地是大致上的原則,然而,有些既有營地就位於水源的旁邊,長期下來對於水源的污染將很可觀。例如七彩湖營地、白石池、蛋池等等,傳統的登山者皆就地紮營在湖畔,也因為在湖邊紮營,使得衛生處理、清洗鍋具等等動作勢必也會在湖邊進行,對水質帶來相當大的影響。

甚至在南二段的拉庫音溪山屋的廁所,就建造在溪流邊,讓排泄物直接流入溪水,更是因為不瞭解而造成的極不良示範。

營地選擇之後,傳統登山者常常會為了舒適的原因,將營地加以「整理」,也就是整地和除草的工作,將地上的石頭、樹枝搬開,將周圍的「雜草」清除乾淨。如果改以生態登山的觀點,登山者原只是山林的過客,除非真正影響到安全等原因,實在沒有必要將周圍林木一一砍除,只為了自己的舒適。而搬移的石塊也應該回歸原狀,保留該處原有的自然景觀。

至於冷門路線的情況,由於當地少有人跡,紮營的方式便應該尋找不同於前人的紮營地點,讓當地的植被可以獲得舒緩喘息的機會。

因此,生態登山的紮營方式在台灣的登山環境與文化之中,其實並沒有不可行的地方,端看登山者的觀念而已。

依照LNT的原則,登山的行進方式有污染集中以及污染分散二個原則,在人多的熱門地區,行走在既有的步道上,讓登山者踐踏造成的影響集中在規劃的計有步道上,降低對周遭環境的影響,這一部份基本上在台灣實行起來並無問題,只是國人常常不以為意,忽略了一些細節。

關於行進的方式

首先,登山常見的之字形步道,依然存在許多捷徑(例如雪山的步道),錯綜複雜的捷徑,造成當地植被的嚴重破壞,土壤流失裸露,生態與景觀的破壞相當嚴重,有必要讓登山者瞭解這些不當行為的後果,引發其愛護山林的心,才有可能改變這些行為。

其次,在許多熱門的百岳路線中,由於攀登人數實在太多,原有的既有步道因為過度的踐踏造成地基下陷,而常常積水或形成泥巴,許多登山者為了避開積水、下陷和泥巴,便在旁邊另行開闢新路,而造成新的土壤流失與植被的破壞,長久下來,步道不斷向二旁擴張,植被的破壞也不斷擴展。由於不知道一時便利將帶來的影響,許多台灣的登山者在教育不足的情況上山,無意中的行為都將造成傷害。

至於在人煙稀少的地方登山,例如中級山或其他冷門路線、創新路線,依照LNT的原則是要採取「分散」的方式,避免開出一條新的路跡,讓後人可以依循,而破壞了當地的原始生態與景觀。然而,在台灣的情況卻不可能如此進行。由於台灣山岳常常植被茂密,如果隊員都四散行走,勢必耗掉許多時間與能量,也可能反而對當地生態帶來更多的破壞。

唯一要改變的應該是傳統的「砍路」文化,在路跡不明的叢林之中,台灣的登山者為了「造福後人」,常常揮舞山刀清除路旁的植被,希望開出一條明顯的路跡,讓以後的登山者可以走起來更加便利。如果以生態的觀點作為思考的出發,登山者維護當地生態、景觀的原貌應是責無旁貸的責任,因此,登山者應該以能夠通過為原則,儘量不影響到當地植被生態。

就以中央山脈著名的南三段為例,雖然部分的路段幾乎沒有路跡,密生的杜鵑又讓人行走困難,但也正式因為這樣原始的生態環境,讓南三段有著特的魅力,以及豐富的動植物生態相,甚至成為台灣最原始的高山叢林。如果今天為了登山者的「安全」與「便利」,硬是揮刀砍出一條寬大的路徑,雖然讓之後的登山者走起來較為輕鬆,但南三段獨特的登山景觀卻在同時蕩然無存了,而絡繹不絕的登山者也將勢必影響到當地珍貴的動物生態。

因此,在態登山的原則之下,當國外的登山者連走路方式甚至鞋子形式都在研究其對環境的影響,台灣的登山者應該開始學習跳脫登山者本位的思考方式,以生態為出發點,來思考該如何「走路」。

三、適當的處理垃圾
1. 將所有垃圾打包起來並帶出野地,詳細檢查營地或休息點是否有遺留的垃圾或食物殘渣,記得將所有垃圾、剩菜以及飲料帶出野地。
2. 辦事的藝術
3. 要大號的時候,必須在距離水源、營地或者步道至少60公尺以上的距離,挖出一個20公分深的洞來進行,事後並加以掩埋,並偽裝、恢復成原來模樣。
4. 要記得將辦事後的衛生紙或其他衛生用品帶出野地。
5. 如果要洗澡或者清洗餐具,必須提著水到距離水源60公尺以上的地方進行,並使用少量的可生物自然分解的肥皂。並在菜渣過濾之後,再將洗過的水倒掉。

討論:
關於垃圾的處理,台灣登山界也常存有許多似是而非的論調。不能腐化的垃圾必須帶下山「應該」已經是大家的共識,然而「可腐化」的垃圾是否要帶下山?

常常在山上聽見許多人說「食物、果皮、衛生紙這些東西一下子就腐爛了,還可以成為大地的養分呢!」,遂依此成為亂丟垃圾的理由。生態登山的基本觀念,凡是不屬於這裡生態環境的,就不要影響到它原有的面貌與生態。因此,人類的食物不僅使景觀變得髒亂,更有可能影響到當地野生動物的生態習性,況且,就算果皮會腐爛,也是好幾星期甚至幾個月的時間,這之後的登山者便得一路看著果皮上山了,這是不尊重其他登山者權益的作法。

關於衛生處理,生態登山推廣不使用衛生紙的衛生方式,否則也要將使用過的衛生紙帶下山。根據國外的研究(McGivney, 1998),在高山上乾冷的氣候之中,就連埋在土裡人類的排泄物經過一年都依然存在,更不用說衛生紙了,因此,將衛生紙帶下山或者使用天然的樹葉苔蘚,才是登山者負責任的作法。

至於廚餘的部分,這牽涉到上山前的準備,糧食應該做精準的控制,才不會發生剩一堆麵飯往山裡倒的情況,每次經過熱門路線的山屋,幾乎都可以看見一堆堆的廚餘倒在不太隱密的角落裡,形成景觀上的極大破壞。生態登山的原則,所有食物都要吃完,以免增加對環境的影響。

而鍋碗清洗的方式,最好是連細小的菜渣都吃進肚子裡,否則,也必須使用濾網加以過濾,在將菜渣裝入垃圾袋中帶下山,以免對水源與環境造成污染。

垃圾的處理看起來似乎只不過是「不留下任何垃圾」而已,但是要做到這樣,其實必須注意到許多細微的小細節,才有可能達成任務。而這些生態登山的方法,在台灣的登山環境與文化中,並沒有任何實行上的困難,只是意願、理解與責任感的問題而已。

四、將你發現到的任何事物回歸原狀
1. 保存過去的原貌:對於古老的歷史或文化的遺產和物品,可以仔細觀察檢視,但不要加以觸摸。
2. 將你所發現的包括岩石、植物或其他自然的東西,保留你發現他們時的狀態。
3. 避免引入或帶來非當地原生的物種。
4. 不要建造任何建築、家具或挖掘溝渠之類的人造設施。

討論:
生態登山的原則之一,便是要將發現到的事物回歸原狀,這項原則起源於保護美國的許多珍貴的印地安人遺址與文物。在台灣,喜歡探勘古道遺址的山友則必須面對此一同樣嚴肅的問題。台灣的古道經常會經過許多古老的原住民部落遺址或是日本、清朝的軍事遺址,在這之中,不管是一片一瓦,或者是半掩埋在草叢瓦礫之中的瓷碗、酒瓶等等,其實都是珍貴的歷史文物,登山者應該讓這樣的文化景觀保留原狀。

或者有人或說,與其讓這些東西放在這裡壞掉腐朽,不如帶回去珍藏,這樣的說法,就如同看見珍貴的野生蘭花,便拔回去養植一樣,純粹站在自己利益為思考出發點,值的批評。珍貴的文化遺址,如果政府尚無法加以保護,登山者應該設法讓它保持原有樣貌,讓其他的有心人也有機會看見這珍貴的文化景觀。

五、將營火的影響減到最低
1. 在野地裡營火可能造成持續性的影響,盡量使用輕便的爐具來炊煮,並在夜晚享受蠟燭的照明情趣。
2. 在准許生營火的地方,使用既有的爐架、爐灶或既有的生火地點。
3. 只撿拾散落在地上可以用手折斷的樹枝,生一個夠用的小火就可以了。
4. 將所有的樹枝和木炭燒成灰燼,將餘火全部熄滅之後,再將冷卻的灰燼將以分散,恢復舊觀。

討論:
營火在台灣的登山文化中依然存有重要的位置,然而幾乎每一個傳統或非傳統的營地,都因此在草地上燒出一個個焦黑的窟窿,再變成垃圾的集中地。其實高山上可以燒的木材原本就不多了,加上登山的人潮,其實已經沒有可以撿拾的枯木可以當燃料了,最後,有的登山者為了「造福後人」,就開始砍伐附近的活樹,丟在營地旁成為哭枝,讓後人有柴可燒。

高山的樹木生長不易,在短時間被砍伐是很可惜的事,也將嚴重破壞高山的生態環境,就算是枯枝也可能是昆蟲的家園或是土壤養分的循環來源,因此,台灣的登山者實在有必要重新思考營火的必要性,如果大家都有足夠的保暖衣物,是否便能改以蠟燭燈或者營燈來替代營火,還給高山一個不被破壞的景觀,值得大家思考。

此外,由於營火的善後沒有處理,用石塊圍成的火圈,加上沒有燒成灰燼的木炭,暴露在營地上,不但形成髒亂的景觀,更會吸引其他人將垃圾丟進火圈之中,因為想說之後有人會起火,將這些垃圾燒掉,便因此成了一圈圈的垃圾場,甚至許多鐵灌、瓦斯罐等,燒不掉的垃圾只好一直留在高山之中。

為了台灣高山的生態,實在有必要重新反省燒營火的習慣與方式,就算當地有足夠的木柴,也必須在燒完之後,讓景觀回覆到之前的模樣,而看不出有燒過營火的痕跡,這可以參考國外生態登山的營火方式。

六、尊重野地的生命
1. 在適當的距離之外觀察野生動物,不要跟蹤或嘗試接近牠們。
2. 絕對不要餵食野生動物。餵食將破壞牠們的健康、改變牠們的自然行為,並且使牠們暴露在掠食者與其他的危險之中。
3. 小心儲存自己的糧食與垃圾,以保護自己與野生動物的安全。
4. 隨時控制好自己帶來的寵物,或者乾脆不要將寵物帶至野外。
5. 在某些特別的時候不要去接近野生動物,包括求偶期、築巢、生育、照顧幼子,或者冬天的時候。

討論:
在台灣,登山者與野生動物之間的關係長期以來並不被重視,因為相關的研究付之闕如,到底登山者的活動對野生動物產生如何的影響,尚未有明確的研究出現。目前,只能從垃圾的控制以及盡量不去干擾其活動為主要的生態登山原則,例如山莊附近的垃圾,常常吸引許多烏鴉、酒紅朱雀、金翼白眉和黃鼠狼等小型動物前來覓食,相信這樣的行為已經對其原有的生態習性產生改變,至於後果是什麼,則尚待相關研究證實。

七、尊重其他旅行者的權益
1. 尊重其他的旅行者,並保護其他人旅行經驗的品質。
2. 保持應有的禮貌,讓道給其他也在在步道中的旅行者。
3. 在離開步道或其他人的地方紮營或休息。
4. 讓自然的當地聲音成為旅行的聲音,避免喧嘩或製造噪音。

討論:
生態登山的原則最後一項,便是要尊重其他登山者的權益,這項原則在台灣也是相當值得努力推廣。每次在熱門百岳的山屋裡,總是人聲鼎沸,或者為了攻頂,半夜就起床煮早餐,而忘了旁邊還有其他尚未起床的山友,大聲宣嚷的情況可說早已見怪不怪。

生態登山希望保持山林的原貌,也希望上山來能夠細細欣賞山岳的生態之美,或許是深山鶯的叫聲,或許是雲霧飄渺的靜謐,登山者應該留給其他人一點體驗自然的機會,而不該以自己的方式,剝奪別人享受山林的機會。

國外的生態登山原則甚至還會注意到穿著與帳棚的顏色等等,鼓勵大家盡量穿著與自然色系相同的衣物,以面造成視覺上的突兀感,這樣的觀念,和台灣傳統登山界鼓勵大家穿著「鮮豔」的衣服,方便在山難時求援的觀念可說是大相逕庭。

在山裡,相信大多數的登山者或旅行者的目的是要享受山林的感覺,而非將都市的生活方式搬到山上,如何讓自然保有其原本的氣質,原來也需要登山者動動腦筋才行。
发表于 2006-6-23 12:5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关于登山原则的几篇文章(ZT)

不错不错!严重学习!
发表于 2006-10-21 12:4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关于登山原则的几篇文章(ZT)

仔细阅读,认真体会.
 楼主| 发表于 2006-11-21 22:5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关于登山原则的几篇文章(ZT)

还有粉多要学习的呢。谢谢飞扬的整理和充实。:)
发表于 2006-11-22 10:4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关于登山原则的几篇文章(ZT)

学习中。。。
发表于 2006-11-27 18:4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关于登山原则的几篇文章(ZT)

好文章!
看了N次再顶起来,让更多的人看见;)
发表于 2006-11-28 15:2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关于登山原则的几篇文章(ZT)

专业, 学习中....
发表于 2006-12-5 02:1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关于登山原则的几篇文章(ZT)

好贴!学习中……
发表于 2007-1-16 10:4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关于登山原则的几篇文章(ZT)

【特别提醒】
转贴》登山者的自救
美国国家公园有这么一句话:「入山者需自行负责自己的安全,国家公园不能保证能及时救援成功。」这提醒每一位入山者,都该认真的做好自己身体、心理、体能、装备、信息、粮食、安全、环保的准备,才能进入山区活动,而且队友有难时,应以自己救援为第一要素。

【登山守则】
如果您是第一次阅读本守则,建议您小声地一字一句念给自己;
如果您是一名户外运动爱好者,建议您每隔一段时间重温本守则。

1、不要跟随没有责任感及缺乏经验的领队。
2、不要参加新手超过1/3以上的登山队伍去进行长距离或高难度的活动。
3、除非事先准备充分和经验丰富,否则登山队伍的成员不得少于4人。
4、行程、计划须缜密完整,并让每位队员及留守人员彻底了解。
5、登山时应有完整的装备及充足的粮食,并有备用以应对意外情况的出现。
6、平时多训练体能及技能,定期健康检查。
7、平时多阅读专业书籍、数据,随时吸收新知。
8、对于每一座山峰,都不可掉以轻心;不做能力不及或知识不及之事。
9、注意保持通讯工具畅通,随时向留守人员或家人报告行踪,储备应急电量直至活动结束。
10、活动前和进入山区后,随时注意气象资料及变化。
11、随身携带个人资料。
12、登山队伍不可拉的太长,经常保持前后呼应;下撤至少2人同行,避免单独行动,落单最容易发生意外。
13、行进中应随时调整步伐及呼吸,不可忽快忽慢;喝水时不可狂饮,随时将水壸装满。
14、登山时最好依循前人留下的路标辨别方向,或沿途标示记号;天黑后,切忌行走溪谷或陌生线路。
15、迷路时应折回原路,或寻找避难处静待救援;除保持体力外,并安抚队员平稳情绪。
16、登山期间,应重视身体的变化,适时休息;如不适或受伤,应及时告知同伴。
17、登山应发扬团队精神,途中留意同伴情况,听从同伴善意的劝阻,危险地段互相提醒或协助通过。
18、了解登山中潜在的危险及应对措施,如有意外发生,应保持冷静,设法与警方或留守人员联系。
19、小心用火,切勿乱丢烟蒂,避免引起山火。
20、活动结束后进行总结,有助于自己和他人将来登山时的安全,必须认真实行。
发表于 2007-1-16 16:4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关于登山原则的几篇文章(ZT)

学习中
发表于 2007-5-26 16:3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关于登山原则的几篇文章(ZT)

不错,对新驴来说是受益不少呀,看来是得好好学习不可
发表于 2007-10-4 17:4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关于登山原则的几篇文章(ZT)

太专业了,要好好学习学习!
发表于 2007-11-2 15:0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关于登山原则的几篇文章(ZT)

认真阅读,慎记!慎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山友户外网

GMT+8, 2024-11-29 19:39 , Processed in 0.131707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